近日,在神經外科的協助和麻醉科的配合下,鼻科主任曹志偉團隊順利經鼻內鏡完成一例原發于篩頂的鼻顱底交通腫瘤切除術。
患者為51歲女性,以左側持續鼻塞1年多為主訴入院,伴有嗅覺減退,間斷頭痛及頭悶脹感。外院病理診斷為嗅母細胞瘤,轉至我院進一步治療。入院后系統檢查,鼻竇CT檢查可見左側篩頂為中心低密度影,周邊骨質破壞,顱底骨質受累范圍直徑達2CM左右,MRI提示部分硬腦膜等軟組織受累,腫物明顯侵入顱內。該患者病變范圍大,涉及解剖區域深在復雜,手術風險大,完整切除后顱底缺損大,難于修補。傳統治療方式需要鼻科經鼻內鏡或結合鼻外輔助切口手術,神經外科實施開顱手術,二者分兩次或同臺進行,無論是手術損傷還是手術風險都很大。經鼻科與神經外科反復會診研究,考慮顱內病變可以在鼻內鏡下完全暴露并切除,決定采取經內鏡手術切除修補的治療方案,以盡可能避免開顱手術帶來的不良影響。
患者在全麻下接受鼻內鏡手術,術中見腫瘤原發于篩頂,向各方向侵襲擠壓。鼻腔鼻竇腫瘤基本切除后,可見顱底骨質大片缺損,部分硬腦膜受累。在神經外科楊涌杰教授的協助下,曹志偉主任將受累硬腦膜及侵及顱內的腫瘤完整分離切除。腫瘤切除后顱底缺損達2.5*1.8cm左右。術中以大腿外側闊筋膜進行一期顱底修補。手術過程順利,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現已出院。
鼻科與神經外科的合作尤其是在鼻顱底這一交叉區域的協作日漸增多,每年均合作完成包括鼻顱底腫瘤手術在內的多例手術。醫生通過鼻孔-鼻腔-鼻竇這一天然腔道,在不牽拉患者腦組織的情況下,能夠在內鏡下充分了解病變,配合專用的顯微手術器械和導航系統等尖端設備,既能保證腫瘤徹底切除,又能最大程度地減少腫瘤周圍組織副損傷,從而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最大程度的保護和保留患者鼻腔鼻竇的正常結構和功能,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大大加快。
7月3日,盛京醫院內鏡顱底聯盟團隊正式成立,使團結協作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提升。該病例的合作救治即是MDT的典范案例之一,充分體現出內鏡顱底聯盟的成立的宗旨:促進神經外科技術與鼻科內鏡技術的充分結合,取長補短,使得在內鏡下經鼻入路處理顱底病變,特別是顱底腫瘤的技術水平、手術安全性進一步提高,并最大程度地避免副損傷,保護鼻功能。
鼻科 / 曹志偉 邊志剛 時棟
3-1.內鏡下分離切除顱底腫瘤及受累硬腦膜后 露出腦組織 3-2.腫瘤切除后顱底巨大缺損 3-3.顱底缺損用筋膜修補
1-1.冠狀位CT可見顱底骨缺損橫徑達1.8cm,眶壁受壓骨質變薄
1-2.矢狀位CT見腫瘤前端達額竇口后方,顱底骨缺損前后徑達2.5cm
2-1.MRI提示腫物突破硬腦膜侵入顱內,上方囊性變
2-2.MR提示硬腦膜受累,上方囊性變
3-1.內鏡下分離切除顱底腫瘤及受累硬腦膜后露出腦組織
3-2.腫瘤切除后顱底巨大缺損
3-3.顱底缺損用筋膜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