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9月18日電(記者李錚)給大腦做手術的神經外科醫生就像“禁區的舞者”,患者的生命健康就在毫厘之間。為了更精準地定位病灶位置,又不擴大創口,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17日引進了東北首臺國產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開啟精準術中定位時代。
對于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人的大腦來說,手術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有時,為了更精準的定位病灶位置,不得不擴大手術的創口,這也導致了手術風險和副作用隨之升高。
此次,盛京醫院引進的國產華科精準SINO手術機器人,是由影像處理及手術規劃軟件、3D結構光定位導航系統和協作式六軸機械臂等組成,它將計算機輔助空間定位算法技術、醫學影像融合技術、機器人技術以及臨床一線的醫生經驗結合起來。僅需通過3D結構光對患者進行面部全息掃描,上百萬的點源打在臉上,結合患者術前的CT,便能對顱腦結構進行細致的三維重建和分析,其精準度可達1mm以內,配合影像處理及手術規劃軟件以及機械臂,能夠有效在術前避開腦部重要血管和神經,規劃最優手術路徑,并在術中準確定位、精準治療。
中國醫大盛京醫院常務副院長劉云會教授說,傳統手術微創化、微創手術智能化,這既是未來醫學發展的趨勢,也是中國醫大盛京醫院在醫學之路上的不斷探索。未來,醫院將把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經驗分享給更多該領域的從業醫師,提升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讓更多患者能夠從中受益。
盛京醫院神經外科介紹,在這個機器人“助手”的幫助下,神經外科醫生可以在不開顱的情況下定位到患者顱內的細微病變,僅僅通過頭部1個綠豆粒大(2-4毫米)的小孔,實現更加精準的微創手術。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是推動醫學發展的強大動力。自2018年將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以來,中國醫大盛京醫院神經外科已憑借機器人輔助術中定位,順利完成了癲癇外科立體定向腦電圖(SEEG)手術、深部核團刺激(DBS)手術等高精尖手術,同時積極開展了顱內病變活檢、顱內(深部)血腫穿刺抽吸引流等手術,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